• 意言香港系列二丨疫情之下香港的变与不变

  • 意言香港的第二篇我们将着眼于疫情时代的香港经济变化,回顾疫情之下香港的变与不变。

1701672481804119.png


近日,内地与港澳全面回恢复通关引发热议,#深港陆路口岸全面恢复通关#、#香港女子凌晨通关来深圳吃宵夜#、#莲塘口岸首次启用旅检通关#……等相关词条频频登上热搜,2023年2月6日零时起,内地与港澳人员往来全面恢复,当天共有28万人次出入境,时隔三年,香港终于走出疫情的阴霾,为社会经济的复苏注入“强心针”。

自2012年“十二五”规划纲要将涉及港澳的内容单独列为一章,近十年来国家对香港的宏观政策不断强调香港金融、航运、贸易中心的地位不会改变,对香港的整体定位也更加复合多元。多年来,香港一直在中国内地经济对外发展担任重要角色,作为区域贸易及金融枢纽,促进内地对外的双循环及资金流动,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及新冠疫情加速了「去全球化」进程,对香港作为贸易和金融中心的作用构成重大挑战,鼓吹香港尽快放松防疫措施以与世界“接轨”,渲染香港变成了“国际孤岛”的种种言论层出不穷,香港的社会经济在疫情之下究竟遭遇了怎么样的困境?金融、航运与贸易中心的地位是否会因此动摇?对此,意言香港的第二篇我们将着眼于疫情时代的香港经济变化,回顾疫情之下香港的变与不变。


国家对港态度

枢纽定位始终不变


疫情以来面对外界对香港的种种质疑声音,新华社、人民网、《中国日报》等主流媒体纷纷发声。 2022年4月4日,外交部驻港公署刘光源特派员分别在《中国日报》香港版及《文汇报》发表题为《勠力同心,坚决打赢香港疫情防控保卫战》的英文和中文署名文章,重点介绍中央援港抗疫举措、特区各界抗疫努力,提振国际商界对香港发展前景信心,并有针对性批驳外界对香港抗疫问题的误解误读和攻击抹黑。文中强调“香港是高度开放的国际化大都市,是众多外国在港人士和机构的共同家园。虽然疫情使香港的人员往来按下“放缓键”,但香港与外界的联系从来没有中断。香港的枢纽地位过去、现在、未来都不会改变。[1]

 

刘光源特派员在《中国日报》香港版发表的文章标题

图片 2.png

来源:《中国日报》香港版


从“十二五”到“十四五”十年来,国家对香港的枢纽定位越来越复合与具体,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支持香港巩固提升竞争优势,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这为香港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提供了机遇。

内地与香港经贸合作机制也不断完善。2017年双方签署《CEPA投资协议》和《CEPA经济技术合作协议》,2018年签署《CEPA货物贸易协议》,2019年进一步修订了《CEPA服务贸易协议》,为扩大和深化两地经贸合作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香港国安法》颁布实施后,香港实现由乱转治、由治及兴的积极变化,为香港社会长治久安奠定了基础,亦使香港营商环境更加稳定。目前,香港正在争取加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更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一带一路”倡议,努力成为国内大循环的“参与者”和国际循环的“促成者”。[2]

 

“十二五”至“十四五”规划中对香港定位的表述


1701672655850528.png

©ISA


疫情之下的香港经济

金融、贸易、航运三大中心的变与不变

2.1 金融 


不变

亚洲金融中心和全球最大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地位 


在中长期,香港对于中国最首要重要的意义在于金融中心。疫情冲击香港金融市场表现出较强的系统稳定性,这得益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内在逻辑:香港金融中心跨越式发展有两大支柱,其一是香港良好的营商环境、简单低税制、资金自由港、与西方接轨的司法制度、金融监管高效,以及最自由经济体等制度优势;其二是内地与香港不断增强的经济贸易联系。二者有机结合保证了香港经济长期稳定,推动香港持续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这两大支柱共同定义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长期发展的内在逻辑,这一独特性是此前的社会动荡和美国金融制裁所无法摧毁的。香港与内地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也为香港金融市场应对外部冲击提供了内在稳定器,近年来,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相配合,内地相继推出了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和基金互认等机制,推动制度衔接和政策融通,为香港金融和专业服务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也有助于香港金融市场抵御外部冲击,保持市场的基本稳定,疫情之下,香港仍然是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包括:


全球最大离岸人民币资金池


2021年底,香港离岸人民币存款余额达到9268亿元,同比增长22.4%。资金池规模是衡量市场深度的重要指标,这是香港发展成为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的关键所在。


香港离岸人民币存款余额(亿元)

1701672770228355.png

数据来源:香港金融管理局

全球最大离岸人民币清算中心


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最新公布的2022年5月人民币追踪报告中,香港的离岸人民币结算额占全球的74.36%。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决定着人民币“国际货币”功能的实现和提升,是其他人民币业务的重要基础。在人民币结算所自动转账系统(RTGS)下,香港支付系统支持港元、美元、欧元及人民币转拨,可进行即时支付结算。香港人民币RTGS系统平均每日交易额都在不断增加,2021年人民币实时支付结算系统的平均每日成交量上升至15226亿元人民币。


2022年5月全球排名前15的离岸人民币清算中心(全球占比)

图片 5.png

数据来源:SWIFT网站人民币追踪(RMBTracker)实时追踪数据

全球最大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


香港是重要的人民币融资中心,债券发行人包括国家财政部、内地省市政府以及世界各地的金融机构和企业。香港金融管理局年报显示,过去五年中香港一直是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2021年,香港离岸人民币债券一级市场发行规模为1696.35亿元,连续三年保持1600亿元以上发行量。


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外汇及衍生品交易中心


香港的人民币外汇和衍生品交易量,在全球离岸市场居首位。国际结算银行报告显示,香港处理了41%的离岸人民币外汇交易,相比全球交易量分别排第二及第三的伦敦(22%)及新加坡(16%)大有优势。除了外汇市场,香港的离岸人民币投资市场也发展蓬勃,投资产品种类比其他离岸人民币市场更丰富多元。投资者能在香港买卖人民币计价外汇期货、人民币计价黄金期货及人民币计价商品期货,亦有金属期货。这些独特优势,令香港具备成为首屈一指的离岸人民币投资市场。

香港金融业虽然在疫情中表现出较强的稳定性,但也存在结构不够多元化、金融人才驻留引力不足、科技创新发展滞后、人才培养缺失等问题。“金融科技滞后”与“人才流失”成为香港金融业面临的最大桎梏。


变化

金融人才流失加剧,金融科技的发展滞后


金融人才流失


国际学校学位不足、住屋成本不菲、居住环境产品单一,办公室租金高昂,娱乐休闲设施有限以及空气污染等问题使香港金融领域人才流失趋势凸显。香港在2021年发出大约2600张工作签证给海外金融工作者,与2019年相比大幅减少了将近50%;

金融监管机构出现「人才荒」。金管局2021年的员工流失率达7%,流失最多的是具科技背景人员。证监会的员工流失率大增至12%,初级专业人员的流失率更高达25%;保监局的员工流失率更高达16%,其中以执法、调查及精算人手流失较多。

而这些“消失”的人才,不少已流入香港亚洲金融中心地位的“竞争对手”——新加坡。根据新加坡人力局的最新数据——2022年首季金融和IT界人才持续增长强劲,当地更因应社会忧外来就业人数过多,特别调高签证门槛,专门接收中高层人才。


2022年香港与新加坡首季金融及保险就业情况


1701673006798926.png

据来源:香港统计局、新加坡人力局

金融科技的发展滞后


根据毕马威统计数据,2018年全球金融科技投资金额共1118亿美元,其中美国的金融科技投资活动最活跃,占全球融资金额的47%,然而,同期新加坡的融资规模只有3.7亿美元,香港的金额是1.9亿美元,分别仅占全球融资金融的0.3%及0.2%。从全球的角度看,两地仍处于起步阶段,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021年全球金融科技生态系统排名

1701673096743677.png

数据来源:Findexable

2.2 贸易


不变

始终保持与内地紧密的贸易伙伴关系


香港一直是中国大陆的重要投资方。在2020年全球外商直接投资(FDI)大幅下滑的艰难时刻,中国实现了引资总量、增长幅度、全球占比的“三提升”,并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外资流入国。截至2020年底,港商对内地累计实际投资额13013亿美元,占内地累计引进外资总额的53.3%。[3]截至2020年底,内地累计设立港资企业49.04万家,占内地累计设立外资企业数的47.1%;反向亦然,内地是香港的主要投资来源地,据商务部统计,2020年内地对香港直接投资流量607.7亿美元,占全年对外直接投资额的55.2%。


2016-2020年内地和香港双向投资(流量)情况(亿美元)

1701673180529181.png

来源:商务部


香港是内地重要的贸易伙伴。在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方面均联系密切,香港是内地继东盟、欧盟、美国、金砖国家、日本和韩国之后的第七大贸易伙伴和美国、欧盟、东盟之后的第四大出口市场。

 

不变

商品贸易保持平稳,尤其是艺术品贸易表现亮眼

 

商品贸易

 

从整体来看,疫情对香港商品贸易的冲击较小。香港与中国内地持续保持着紧密的商贸关系(占比50%以上),并且得益于中国内地对疫情的有力控制与强劲的外贸活动,香港2021年对外贸易增幅明显。

在中国内地的对外贸易中,有很大部分经香港处理。2020年,内地约有10.1%的出口货物(总值2632亿美元)及14.3%的进口货物(2952亿美元)通过香港处理,而香港约有53%的转口货物来自内地。“十四五”规划提出扩大内需,加快构建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发展格局,并且提升营商环境,推动经济进一步发展。香港作为国际贸易中心,在内循环下港商能积极拓展内需市场,更可在外循环中于跨境贸易中发挥贸易及服务枢纽的作用,为香港贸易行业带来新商机。

 

2016-2021年香港贸易总额(百万港元)与其中中国内地贸易总额占比(%)


1701673252729394.png

来源: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处


在商品贸易领域,我们还可以注意到疫情的寒潮下,香港高端艺术品贸易表现亮眼,艺术品拍卖市场与艺术展览依旧火热。根据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AMMA)和法国知名艺术机构Artprice联合发布的《2021年度艺术市场报告》,香港在全球艺术市场格局中的地位愈发稳固,足以与伦敦一较高低。

佳士得香港2021年秋季拍卖共录得成交总额38亿港元,远比疫情前表现更加强劲,与2019年相比增长42%,成为佳士得亚洲史上最高拍卖成交纪录,同时佳士得计划到2024年将香港艺廊及拍卖中心规模扩大逾三倍;苏富比香港2021年秋拍斩获30.84亿港元的总成交额,诞生3件亿元级拍品,41件千万级拍品,这也是香港苏富比连续十季突破30亿港元。

 

2021年全球拍卖市场排行榜

1701673313125043.png


香港和伦敦的成交额只相差2亿美元,尽管香港的成交量仅为伦敦的四分之一。香港市场的卓异表现与其说是基于供应密度,不如说是基于其高端市场的活跃——新的拍卖纪录层出不穷。来源:《2021年度艺术市场报告》


2022香港巴塞尔艺术展现场


1701673369608391.png

巴塞尔艺术展全球总监Marc Spiegler表示:「2022年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充分印证香港市场的强劲与韧力。纵然海外到访人数减少,展会期间的稳健销售反映香港日益庞大的藏家社群功不可没,当中更不乏首次买家。与此同时,展会的数码项目同样反应热烈展示网上销售的持续增长,以及透过虚拟模式接触更广泛观众的重要性。」图源:Art Basel官网


变化

由于跨境人流限制,港内服务贸易遭受重创


服务贸易

 

香港以海洋法为背景的法律仲裁以及管理咨询业拥有内陆不可比拟的优势,是珠江三角洲与东亚最主要的专业服务业中心。

虽然香港在专业服务业方面拥有长久以来的优势及品牌,但由于疫情令跨境人流持续受到限制,访港旅客由疫情前的2019年一季度1823万人骤降至2022年一季度的1.1万人,导致专业服务输出困难,亦造成香港服务贸易的重创。香港与内地之间的服务贸易出现逆差,其中香港对内地的旅游和运输服务总额缩水极大,旅游业跌入冰点。

 

2018-2022年访港旅客数量(人次)

1701673437757556.png

来源: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处


2015-2020年香港对内地服务输出净值(百万港元)

1701673504904572.png

来源: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处


2015-2020年香港对内地服务输出总额(百万港元)

1701673570990303.png

可以看到,旅游、运输缩水极大。旅游服务从2019年的1759亿港元骤降至109亿港元,运输服务也从2019年的633亿港元近乎腰斩至383亿港元。来源: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处


除了疫情这个重要因素外,香港专业服务业也长期面临着本地需求市场狭小,高昂成本制约专业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提高等问题。香港是小型经济体, 内部市场规模小, 制造业只占香港生产总值的1% , 产业支援服务业亟须走出香港寻找新的市场。外部需求是主导香港专业服务业的关键因素, 而与内地尤其是广东合作更成为主要的关键因素,但目前大湾区企业“走出去”首先会在内地寻找专业服务支援,香港已不是“首选平台”。


香港贸发局于2013/2019年在广东省进行有关 “走出去”、“转型升级” 的调查


图片 15.png

香港贸发局于2013年在广东省进行有关 “走出去”、“转型升级” 的调查显示,有65%的企业表示会首先在香港选择专业服务与或伙伴。但根据2019年的最新调查,55%企业表示“走出去”首先会在内地寻找专业服务支援。来源:香港贸发局

2.3 航运

  

不变

世界枢纽港与航运服务中心地位

 

香港港是世界级的枢纽港,香港港口航班频密且覆盖广泛,香港在现有航运结构中,国际转口航线仍然呈现稳定的增长速度,这部分来自于惯性——香港拥有大量优质的国际海运航线,这是珠三角其他城市难以媲美的;部分来自于优质国际化的航运服务业支持。

截至2019年底,香港是世界第四大船舶注册地,排在巴拿马、利比里亚和马绍尔群岛之后。此外,截至2020年12月,已向香港船舶注册处注册的船舶合计为1.3亿总吨。根据中国新华社与波罗的海交易所联合发布的2020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ISCD),香港是全球第四大国际航运中心,排在新加坡、伦敦和上海之后。

 

变化

集装箱吞吐量持续下滑,航运人才供应不足

 

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尤其是同处亚洲的新加坡和上海),香港集装箱吞吐量持续下滑。香港航运业正面临疫情冲击、用地不足以及人才供应三大难题。


2011-2020年湾区三大港区货柜吞吐量(万标箱)

1701673722354059.png

香港货柜吞吐量在2012年后逐渐被深圳和广州反超

来源:各政府统计处


——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今年一季度港口货物吞吐量、货柜吞吐量、抵港船次分别比去年一季度下降13.8%、9.9%和9.8%。

——香港的港口素以效率高见称,且以转口贸易为主。但香港岛屿面积有限,近年来的土地政策集中发展居住,仓储物流用地严重不足。这使得部分货物抵港后没有足够的场地卸货处理,大大降低了港口操作效率。

——香港的高级船员级别及其他技术性航海人员不足以应付香港对这类人员的需求。近年来,海事处在招聘本地人才方面亦遇到了困难。在现行资助安排下,香港的教育机构在培训航运业人才方面仍面对一定程度的困难。市民普遍不理解航运业的职业性质及前景,年轻人认为其缺乏吸引力。[4]


结语


综上,香港金融、贸易与航运三大中心的枢纽地位来源于“一国两制”宏观政策下的特殊体制与内地的支持,具有长远的稳定性与抗冲击能力。疫情导致的阶段性衰退也主要是因为“人”的缘故,“人流”与“人才”成为香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关于“人流”方面,中国从1月8日起全面放开出入境管制措施,自2月6日起,香港与内地之间的通关限制全面取消,标志持续了近三年的新冠“清零政策”正式结束。中国大陆和香港也迎三年来首次免隔离通关,在去哪儿平台上,香港至深圳船票的搜索量每小时上涨达五成以上,同程平台数据则显示,1月8日中国香港与内地之间实现首阶段的通关,使得中国香港成为当天入境机票的出发地TOP1。当日,由中国香港飞往内地的机票订单量环比上涨62%。曾担任特区政府中央政策组首席顾问的全国港澳研究会顾问刘兆佳在接受南方网、GDToday记者采访时表示:“过去三年,一方面,受疫情影响,一些香港商人无法往返内地,处理公司业务,这会给香港企业发展带来较大困难;另一方面,由于受到西方国家的打压,香港越来越难从西方找到具体的发展机遇和动力,迫切需要开拓与内地及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关系。因此,从经贸层面来说,香港内地恢复通关意义重大。一方面香港仍对内地游客有巨大吸引力,通关将重振香港本地旅游市场。另一方面,香港不仅是世界各地进入内地的主要通道,也是联系内地与国际市场的关键平台。两地恢复通关,有助吸引外国企业或商人进驻香港,并开拓在内地的业务,以此巩固香港国际金融、贸易中心的地位。”此外,从民间层面来说,恢复通关也能促进同胞间的沟通往来,让家庭团聚,特别是方便跨境学童往来两地读书,对社会的稳定也有积极作用。

 

中港时隔三年首次免隔离通关

1701673826276273.png


从周日开始, 香港居民可经落马洲支线管制站、深圳湾和文锦渡等三个陆路口岸进入中国内地——他们是首批通过网上预约取得单日单向上限5万人过境名额的旅客,其中落马洲在首阶段通关期间会承载其中70%的往内地旅客流量。另外有约1万人可以通过香港机场、中港码头、港澳码头和港珠口大桥等口岸从香港前往内地。

香港与内地通关回复也使得市场信心得到提振,香港大学香港经济及商业策略研究所预测,香港与内地恢复通关将有助就业市场持续改善,预计失业率由2022第四季3.7%下跌至2023年第一季的3.5%,2023年第一季度实质经济增长1%,全年稳健复苏,增长率达2.5%[5]。


1701673884266775.png

来源:香港大学公布2023年第一季宏观经济预测

关于“人才”问题,则是一个需长期规划考量的过程。2022年最新的一版施政报告中,明确提出“香港是全球最具競爭力的經濟體之一,亦是內地對接國際市場的重要窗口。我們必須更積極和進取地「搶企業」、「搶人才」。”,其中“抢企业”、“抢人才”这样的口号可见政府解决人才流失问题的急迫性与积极性。在此之前规划的300k㎡北部都会区定位“国际创新科技中心”,亦是出于对科技人才培养的愿景,规划中提出将新田科技城建设成为「一個讓創科人才能夠匯聚在此工作 及生活的綜合社區」,同时也在多个片区制定政策和措施兴建人才公寓以增强北部都会区对全球科创人才的吸引力。

纵然疫情对香港社会经济的影响广泛,但这背后折射出的是香港长久以来经济结构的失衡,疫情相当于一支“催化剂”,受到新冠疫情影响的旅游和酒店业,可能需要数年时间才能恢复到疫情爆发前的水平。在此情况下,香港的经济和生产率增长将持续放缓,而收入和财富的不平等则上升到新水平——就业市场变得更两极化,高收入和低收入职位的比例不断增加,取代了中等收入职位。如今,香港正面临着经济结构的第三次转型,在政府支持的基础下,建立以科学与技术(S&T)和研发(R&D)为支柱的知识经济体。这种转型结合「再工业化」,将增加更多优秀的工作机会,促进人才向上流动。

本文是意言香港系列的第二篇,从近年香港社会经济变化的角度观察疫情下香港的困境与坚持,下一篇章我们将着眼于香港三次经济结构转型历程以及「再工业化」为香港及湾区各城市带来的新兴合作机遇。